首页 资讯 正文

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文化赋能京津冀乡村振兴

体育正文 57 0

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文化赋能京津冀乡村振兴

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文化赋能京津冀乡村振兴

日前,文旅部(wénlǚbù)等部门公布了第二批文化(wénhuà)产业赋能(fùnéng)乡村振兴试点名单。在两批次名单中,京津冀地区11个区县入选。近年来,随着“千万工程”的深入实施,京津冀地区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IP逐渐“活”了起来(qǐlái)、“火(huǒ)”了起来,文化元素不断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,文化产业不断赋能乡村振兴试点,乡村旅游特色化、精品化、规范化(guīfànhuà)水平逐步提升。 小镇很小(hěnxiǎo),“音乐”很大 “无锡的(de)吴老师,您这台雅马哈牌(pái)的中音(zhōngyīn)萨克斯(sàkèsī)修好了(le)。我吹吹,您听听。”话音刚落,萨克斯工匠周卫仓就开始吹奏萨克斯,伴随手指上下按动,悠扬的乐曲缓缓传来,“高音、低音、弱吹都没问题了啊,请放心。”放下萨克斯,周卫仓关上了手机的录像功能,然后把这段短视频发到了网上。 河北省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“小周工作室”经营者周卫仓(右一)在与村民(cūnmín)一起练习萨克斯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发周卫仓的工作室在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。这本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的农业(nóngyè)村落,但由于音乐的缘故,周卫仓和小镇的名气却传到了(le)省外,甚至大江南北。 6月4日,周卫仓正埋头修理一件(yījiàn)萨克斯,“这是一件国外品牌的萨克斯,顾客已经使用4年多了,现在需要做调试保养。”顾客来自(láizì)海南,从(cóng)短视频平台上认识到周卫仓,便(biàn)把萨克斯邮寄到音乐小镇。周卫仓介绍(jièshào),海南环境潮湿,容易导致萨克斯的皮垫变形、漏气,需要紧固螺丝,重新调试音色。工作台背后的墙上挂满了维修工具,周卫仓不时回头取用。这种维修保养需要大约10个小时,周卫仓指(zhǐ)了指旁边的琴盒,“后面(hòumiàn)还有7、8个排着队,大家都着急用呢,我也得抓紧(zhuājǐn)干。” 周卫仓是武强县周窝村人,今年45岁,一直(yìzhí)在乐器行当打拼,刚毕业就去村里的乐器厂打工,然后又在山东、天津工作,还曾到日本(rìběn)学习乐器制作技术。2012年,他回到(huídào)家乡开起了萨克斯工作室。除去维修(wéixiū),他还为顾客定制萨克斯,价格从1千元到1万多元不等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甚至出口国外,现在(xiànzài)每月能卖出数百支。 周卫仓正在维修萨克斯(sàkèsī)。李如意摄离开周卫仓的(de)工作室,漫步在周窝村,用乐器下脚料做的椅子、各式各样的音乐装饰……满大街都在“蹦”出跳动(tiàodòng)的音符。 村子中心的十字路口,几位村民怀抱萨克斯,手指(shǒuzhǐ)在按键上(shàng)飞舞(fēiwǔ),身体随着节奏摇摆。一曲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演奏完,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“欢迎大家到周窝音乐小镇(xiǎozhèn),我们是周窝农民乐队。”“乐手”郭玉管热情地向游客们打起招呼。 “金窝银窝,不如咱们周窝。”郭玉管已经60多岁,干了20多年的(de)(de)乐器抛光。退休后,当上了农民乐队的萨克斯(sàkèsī)手。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向游客演奏刚学会的曲子,成了镇上最拉风的“人物”。萨克斯吹奏(chuīzòu)水平较高,于是有了“郭大管”的外号。只要音乐一响起,她的眼神便放出光芒,身体(shēntǐ)也随着节奏轻松摇摆。采访当晚(dàngwǎn),农民乐队还会在村里表演鼓舞《我祝祖国三杯酒》。 武强县有着30多年的(de)(de)乐器制造历史,产品涵盖100多个品种、400多种规格,80%以上销往欧美、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在(zài)这个人口仅20万的小县,乐器产业(chǎnyè)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。漫步小镇,在科飞手工吉他(jítā)坊,可以体验(tǐyàn)一把吉他的“诞生”;在乐器博物馆(bówùguǎn)、可以与那些独一无二的乐器“对话”;村口的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,管弦乐器产量全国第一,世界第二。如今的周窝村,已经被音乐唤醒,被文化点亮,正阔步迈向乡村振兴。 3D打印屋(wū)“来头不小” “妈妈(māmā),你快来看,这个房子像是用奶油挤出来的,好神奇啊!” 5月(yuè)初夏,来自天津的徐女士一家到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(shuǐxiāng)武家庄村(cūn)游玩。刚一进村,7岁的儿子便被村道旁一栋造型独特的房子吸引了注意力。 房子墙体为灰色(huīsè)、屋顶呈(chéng)圆拱形,从地面到房顶,全部都是由灰色的水泥,像挤奶油(nǎiyóu)般层层叠叠堆砌而成。与周围红砖尖顶的传统民宅相比,显得格外醒目(xǐngmù)。细一打听,才知道房子“来头不小”,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系徐卫国教授团队设计、我国首栋由“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”技术建造的民居(mínjū)。 徐卫国(wèiguó)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(jiàoshòu),2003年第一次接触3D打印建筑技术(jìshù)后便一直不断研究实验,致力于运用该技术打印出造福百姓的实用品。2021年,在朋友的推荐下,他将目光锁定(suǒdìng)在武家庄村,准备在村里找一户村民率先建造一个3D打印的“样板间”,然后慢慢推广。经过(jīngguò)在全村(quáncūn)范围内的走访选址,最终选定了位于村道旁的农户赵秀娟家。赵秀娟家原本有四间土坯房(tǔpīfáng),当时正打算拆掉重新改造一下,双方一拍即合。 周窝音乐小镇一角。李如意摄结合当地气候,徐卫国团队(tuánduì)借鉴了窑洞的特点,充分发挥3D打印的优势,采用外墙与结构墙一体化(yītǐhuà)印刷,装饰编织纹理(wénlǐ)。墙内(qiángnèi)装饰表面与墙之间,填充泡沫保温材料,大大降低了房屋的温度损失,形成“结构—装饰—保温一体化墙体”,让房屋变得冬暖夏凉。经过三台机器的加班加点,最终历经160个小时(xiǎoshí),建成了一间“三大、两小、五开间”的106平方米民居,计算(jìsuàn)后(hòu)造价仅约20多万元。 “山村里有了个(gè)3D民居!”消息(xiāoxī)一经传出,立刻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。很快,赵秀娟家的“3D房”就成了网红打卡(dǎkǎ)地,村里的村民也跟着吃上了一波“红利”。 “娟子,村里的小米下来没?我想要上几斤。”“大姐,家里想买点儿地道(dìdào)的柴鸡蛋,您能给寻上点儿不?”……打卡中,很多游客与赵秀娟结识成了朋友,村里的土特产(tǔtèchǎn)也(yě)跟着成了热销品(pǐn)。如今,赵秀娟的手机(shǒujī)里经常会收到他们从天南海北发来的消息,村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一条新的销路,村民增收也有了新门路。 当机器人的(de)机械臂与老农的锄头在田野间相遇,3D打印屋(wū)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(le)武家庄村科技赋能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新大门。随着天气的转暖,武家庄村即将迎来一批新的客人,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,赵秀娟几次拒绝了女儿让她搬去县城居住(jūzhù)的建议,自顾自地忙碌起来,拾掇拾掇院子、收拾一下屋子(wūzi)。她说,村里(cūnlǐ)虽小,却有自己喜欢的恬静淡然。屋子不大,却能结识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朋友,这样的生活,才有味道。 耕读民宿开启田园慢(màn)生活 “粽叶要卷成斗状,放颗红枣寓意‘早中’!”近日(jìnrì),在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(túncūn)特色民宿小院里,王女士一边包着“状元(zhuàngyuán)粽”,一边兴奋地分享着新奇体验。当天,村里的乡贤名人讲述着“耕读(gēngdú)传家”的渊源,游客们包粽子、围炉煮茶,在这个(zhègè)运河环抱的古村落里,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正在进行。 武家庄3D打印民宿。受访者供图(gōngtú)“耕读文化是一张(yīzhāng)独特名片。”静(jìng)海区陈官屯镇党委书记李忠斌介绍,吕官屯村地处京杭大运河沿岸,已有600余年历史。在这个(zhègè)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吕官屯人,始终秉持“耕读传家,重教兴学”传统,形成了(le)独有的、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。 近期,静海陈官屯镇吕官屯村特色民宿开业(kāiyè),融合当地古镇故事、耕读传家、运河风光、风味美食等独有特色,打造了一个“小而美”“特而优”的运河文化沉浸体验场所(chǎngsuǒ)。三间主题卧室分别用“魁星阁”“凌云斋”“夺锦轩”命名,能够满足游客(yóukè)休闲娱乐需求(xūqiú),院内还有各种复古(fùgǔ)的传统炊具,能亲身体验“晴耕雨读”的传统生活内涵。 据了解,吕官屯通过引进民宿(mínsù)投资企业(qǐyè),盘活闲置民宅,多次邀请专业设计(shèjì)团队,结合当地特色创新设计,把“特点”变成“卖点(màidiǎn)”,让(ràng)“景观”成为“景点”,进行市场化、品牌化运营。“陈官屯镇将整合种植采摘、亲子娱乐、农林体验等场景,打造‘一宿带多馆(dàiduōguǎn)、多业相融合’发展格局。”李忠斌表示,今年将推出运河文化研学游路线,开发特色文创产品,筹备农耕文化体验活动,持续壮大特色民宿经济(jīngjì),让更多村民获得实在收益。 来源(láiyuán):北京日报客户端
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文化赋能京津冀乡村振兴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